高球文化滲進公司文化(corporate culture),尤其是在一些涉及跨國性業務的大企業內,而高爾夫是商務聯誼的「合公司法」手段,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們看看世界各地大型高球錦標賽或邀請賽事的主要贊助商,背後總會有一位大力支持高爾夫活動的所謂golfing CEO。
曾幾何時,行政人員向人直認愛打高爾夫是種禁忌,尤其是一些特區高官,雖喜愛高爾夫亦須三緘其口,以免被傳媒誤導其人亂花公帑和時間,與富商偷閒打球,隨時變成工商勾結話柄之一。前財政司梁錦松當然是例外,他以商界身份「空降」,以大無畏精神,直認愛打高球不諱,後更側聞他以教打高球為追求手段,奪取國寶美人歸哩!
今天在香港,打高爾夫再不是「見不得光」的活動了;在商場上,高球更是交際必殺技之一。有人戲言,大企業行政人員填寫求職履歷表上「嗜好」一項,無論他或她懂不懂打高球,也一定要寫上「golf、golf & golf」!
惠普電腦前女CEO Carly Fiorina寫的最新一《Tough Choices: A Memoir》中提到,她早年為應酬被迫到脫衣舞場接見她的大客户時的尷尬,如地點轉到高爾夫球場上,會是多麼的稱心,尤其以熱愛打球的CEO來說。
不談公事只為聯誼
從前穿梭於日本、韓國和台灣的商務人士一定會告訴你,那時在KTV、夜總會和酒吧內洽商是official,相反白天在辦公會議室內的是unofficial。二十多年間,這風氣已轉到高爾夫球場上。但這不等於說高爾夫球場是洽商的場地,差不多每位筆者訪問過的CEO,他們都說不會在球場上談公事,只是聯誼;而此聯誼背後,包涵了多少盡在不言中。
現今內地各省各市商務活動頻繁如鰂,應酬模式大多停留KTV階段,不用說,一些場所收費高得令人咋舌,一些弄得烏煙瘴氣。隨着愛打高球的外商漸多,高球亦漸成為熱門洽商手段,擅打高球的中國CEO亦成為大企業爭取象,可見高球文化滲進中國公司文化。
筆者收到一封電郵,是來自山東省一個只有八十三萬人口的臨沂市內一普通打工小夥子,訴說他的城市太多KTV,娛樂消遣太不安全亦不健康,應建一個高球場以接待外賓。連小小一個內地城市也對高爾夫場有需求,可見高爾夫效應,有席捲神州的魅力。
CEO差點排行榜
CEO打高球,可能為大勢所趨。雖然不是每位CEO都愛打高球,但那些golfing CEO,他們的球技如何?美國《高球文摘》(Golf Digest)十年前已開始每兩年把財富五百强和標普五百強中首二百名最低差點列表,正名為CEO Handicap Ranking。 二OO二年,他們平均年薪二百萬美元;每年平均打球二十九次;平均差點是十五。
今年是第五次,最新排名第一的是總部位於美國休斯頓市的Eagle Global Logistics公司創辦人兼CEO Jim Crane。他現年五十三歲,差點是零點八。自小當球僮賺外快,現今業務遍及全球四百處城市,名副其實到哪裏打到哪裏。
其他著名企業的CEO差點也不弱,例如ATT 的Edward Whitacre Jr.,差點七點四,並列三十三;IBM的Samuel Palmisano,差點九點八,並列六十九;Charles Schwab 的Charles Schwab,差八,並列四十二;McDonald’s 的James Skinner, 差點是十二點七,並列一百三十九;Lucent Technologies女將Patricia Russo,差點也只是十二點九,並列一百四十四和排最後二百名的Morgan Stanley的John Mack,差點是十五點七。
CEO差點排行榜,當然令人聯想到CEO替股東賺錢能力的相關性。如果有相關的話,很抱歉,筆者想像不出能依據哪套科學調查方法論,找出這相關性。我們唯一能認知的事實是:愈來愈多CEO打高球!(完)
#####
本文原刊於《信報》,現經作者修訂重刊。
[ #文化 ]